第一百二十七章工农业的差距(1 / 2)

垂拱殿内,所有人都震惊于天子的年轻。

尤其那些常年漂泊在海上的船长、水手和镖局武师,他们清楚的记得今年天寿节是官家第四十六个诞辰。

可与这位年近五十的官家相比,他们脸上的沧桑仿佛要更胜一成。

有几位已经粗糙、沧桑的仿佛爷爷辈的人。

可是这几位爷爷一算生辰,居然跟仿佛年轻人的官家同一年号出生。

所有人都强行压下了心中的震惊,拱手行礼说道:“臣等拜见官家,圣躬万福。”

赵桓随意的摆了摆手,说道:“免礼,都赐坐。这次召卿等到皇宫里来,主要是朝廷要向你们了解一下南洋形势。”

韩穗代所有人发言,连忙说道:“臣等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。”

赵桓开门见山的说道:“据朝廷所了解,在南洋的贸易以香料为主?”

韩穗立即点头,说道:“禀官家,的确如此。南洋贸易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,亦称为香料之路。”

赵桓说道:“韩卿在南洋耕耘已久,熟悉南洋贸易。不妨就跟在座的朝廷公卿详细讲讲,南洋贸易情况。”

韩穗向在座朝廷公卿们微微点头致意,他的态度绝对算不上恭敬,只能说是礼节性的颔首。

这跟明清时期大不相同。在大宋鼓励工商的环境下,他在商人的晋升体系内已经达到了顶层,所以已经有了几分资本家的特权。

而且他身价上千万贯,已经不需要对官员卑躬屈膝。

大宋朝除了天子,绝大部分的公卿必须对他礼遇有加。地方官员尤其如此。

因为他投资几十万贯钱甚至上百万贯钱,在当地开设的工坊可以直接拉动当地的社会财富水平。

永远不要小瞧一座大型工厂能给当地带来的利益。

工业是最能创造社会财富的产业,一座县城,一个区能够拥有一个大型工厂,就是比其他地区更加富裕。

在工坊里进行工业生产的青壮,赚到的薪资水平必然会远远超出其他区县的农民。

这个远远,是极大的跨度。

基本上相当于其他区县的百姓还在穿着打补丁的衣服,吃着红薯、玉米饼子的时候。工坊里职业工匠的家庭子女已经可以穿上珍贵的锦衣,吃肉不再是奢侈品。垂髫稚子的肥胖症成为普遍需要担忧的社会问题。

这一切对于大宋中西部地区尤其如此,当地的普通百姓还处在小农经济的最后时段,百姓刚刚解决温饱问题,不至于绝对贫困,无法填饱肚子。

而东部地区的工业城市当中,市民、工匠、工坊主、商人的后代已经富裕到可以顿顿吃肉,可以衣锦而行。晋朝刚立国时,虽婢女、仆役,亦穿罗绮锦绣的史书记载,已经在中原大地重现。

当然这一切是不平均的,哪怕在东部地区,也有没建起工坊的农村。

所以学校、书院、县学、州学里年轻人的差异极大,有的人衣服简陋,还是粗布麻衣,由母亲、奶奶手工缝制的上一代灰扑扑模样,上面还有一块块碎布缝合的补丁。而有些人已经衣装靓丽,光鲜照人,好像是人间桃园里走出来的白净之人。

不要觉得官员们都奇蠢无比,粗陋浅薄,事实上这些官员都是大宋亿万百姓里卷出来的精英,可以指责他们懒政、怠政,但千万不要怀疑他们的眼界和智商。否则蠢得就不是他们了。

他们比普通人更清楚工坊的意义,这不仅仅数以千计的工作岗位,更是整个地方的财政支柱,任何一家大型工坊搬离,都意味着少了数十万贯的财政收入,将会有成千上万的官府官吏没法获得正常的薪资。

县里的官员究竟是薪资丰厚,锦衣玉食,鲜衣怒马,还是吃糠咽菜,像大明一样几年发不下俸禄,拿破棉花、破木炭打发官员。

就看主政者能否拉来韩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