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十九章种植园经济(1 / 2)

开发夷州这不是一个很难的事情。

所谓的岛上瘴气丛生,那是指中央山脉等山地。

夷州的精华面积其实很小,也很集中,就在中央山脉以西,靠近大宋的一片狭长平原上。

而且这里的水稻可以一年三熟甚至四熟。

赵桓对胡铨说道:“夷州人口不会太多,将这片土地开垦出来,每年的丰收都会盈余下来,可以向中原数以亿计的粮食。能供养中原一千万至两千万人。”

中原总共人口也就一亿两千多万人。

如果夷州一地就能供养两千万人,等于解决了中原六分之一的人口供粮。

胡铨眉头微蹙,不是很理解,为什么官家要跟自己一个苏州知府讲这个?

如果要开发夷州……找福建路的官员不是更合适吗?

犹豫了一下,胡铨问道:“官家可是有何需要臣效劳之处?”

赵桓笑着点头,说道:“这件事非你苏州知府不能办。”

“卿以为朕所设愿景,难点在何处?”

这一点难不倒胡铨,作为一位能臣,他才思敏捷,实干才能斐然。

立即指出:“臣以为难点有二,其一是如何有效开垦这荒田,使粮食产出多于消耗,能够反哺中原。”

“其二,在于如何转运。毕竟数千万石粮食,要转运回中原,实在是一项当前运输十分艰难的重任。若粮价太低,甚至可能利润不及运费。”

至于其他的,像征服战事,统治稳定等,胡铨完全未提及半字。

以大宋如今武德,以及夷州陆上连铁器都稀缺的情况,大宋禁军几百将士手持火枪列队,就能击败数千人的叛军。

在夷州驻兵一千人,大宋的统治就会稳如泰山。

赵桓面露赞赏,不愧是最欣赏的年轻大臣,一阵见血的就点出了问题的关键。

“如卿所言,开发夷州,这是最难的两点。但解决这一切的关键却都在苏州。”

“在苏州?”胡铨诧异不已。

“朕可以跟卿直言,朝廷不会兴师动众地向夷州移民。当地人口增加,只会增加粮食消耗。如果要官府来开发,前期地投入会十分庞大。”

“但如果由豪商、士大夫来开发,他们则会精打细算。士大夫们不是最爱兼并土地吗?这正是他们地机会。”

“如果论富庶,天下豪商、富户无人能与苏州相比。只要苏州地豪商愿意去夷州,他们可以占据大片土地,大范围、规模化经营。农业效率将远高于自耕农的精耕细作。”

这一点是大宋的特色。

大宋从立国以来,就不立田制,不抑兼并。

所以相较于任何其他王朝,大宋的豪族都更擅长大规模经营农业。

这也是最像殖民经济的一种模式。

少量富族拥有大片广袤平坦的土地,他们最专业的农耕工具,耕田骡马、耕牛,精打细算,雇佣最少的客户,实现最大的效益。

这对普通百姓而言相对残酷,但同时农业生产率却也的到了极大的提高。

甚至不用赵桓指点他们怎么去发展庄园经济,只要他们把这一套传统照搬到夷州,就能实现对夷州资源的最大化利用。

他们占据土地,然后雇佣夷州土著进行耕作,甚至不需要中原移民过去,就能将中央山脉以西的土地迅速开垦出来。

因为是庄园经济,每一户豪族都会给生产配上足够的耕牛、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,比如说秧马,就是时下非常先进的一种农耕插秧器械。

大宋最顶级的大文豪苏轼为其作《秧马歌序》,盛赞这种先进的农耕手段。

“抛掷不停手,左右无乱行。被将教秧马,代劳民莫忘”

仅通过诗词就可见这种秧马极大的代替了百姓的劳作,提高了生产效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