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一十一章边疆烽烟再起(1 / 2)

朕即大宋 杨氏良家子 2261 字 2022-08-05

听到赵桓询问,燕颖立即详细的做出一番介绍:“遵循官家旨意,银行设有青苗钱。”

“凡是乡村户持户籍至银行借贷青苗钱以买种粮,十贯钱以下都免收利息。”

“仅借贷出去的青苗钱便有一千三百万贯钱。”

对农业借贷免收利息不是什么超前的意识。

恰恰相反,从春秋开始,这种事情就已经出现在中原大地。

官府春季租借种子给百姓,秋收后,百姓如数奉还即可。只要缴纳赋税,不用多还利息。

而野心勃勃的权臣,收买人心的贵族则会更进一步,推行“尖斗出,平斗还。”“大斗出,小斗入”。

田氏代齐,便是用的“大斗出,小斗入”这种方式,在齐国长期收买人望,最终顺利篡国。

而究其本质,赵宋皇室与田氏其实也没有多大区别,都是需要笼络百姓拥护自己的贵族。

所以赵桓对这方面格外看重,也格外真实。

他一向的理念都是,切实利益多一点,虚伪口号少一点。

所以治国以来,他一向是严谨的重新分配利益,巩固自己地位。

除了号召官员廉洁,树立廉政新风之外,他没提过任何清谈口号。

可即便培育廉政之风的前提,那也是他给官员们许足了利益。大宋官员俸禄之优厚,前无古人后无来者。上推三皇五帝,下及明清两朝,没有任何一个朝代官员有这么丰厚的待遇。

如此他才一手物质奖励,一手精神文明建设,推进大宋的廉政风气。

对燕颖汇报的这个数据,赵桓认真的评价道:“一千三百万贯钱,哪怕一朝尽丧,对皇室而言,也没有多大影响。最多接下来几个月皇宫每顿饭菜略减一二。但哪怕一贯钱,对贫苦百姓而言,也是足以令其家破人亡,走投无路的绝望数字。”

“朕不是希望你们严格对待。而是立下严令,你们必须认真对待每一个前来借贷的百姓。不得傲慢敷衍,更不得强逼百姓借贷。”

“十贯钱,这对你们而言或许是去会仙正店一顿饭的消遣。但却关乎这百万户借贷家庭的身家性命!”

所有人立即恭敬应命。他们也清楚,能来借贷的大抵都是客户人家。

客户,也就是往日里给主户人家耕地的佃农。

往常这些人是不用担忧种子的,主户会给他们种子与耕牛。他们为主户耕作,辛苦一年,再养儿育女之后,也剩不下多少钱财。

但随着近年以来,国家重新丈量土地,分配官田,大量的客户拥有了自己的家产,获得了农业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——良田。

这些客户自然要拼尽力经营好自己的农田。太康盛世时,百姓皆有自己的良田,所产生的巨量社会财富,就是他们追求的方向。

因此这些曾经的客户,成为青苗钱最迫切的受众。

燕颖向赵桓保证道:“官家,银行绝对不会像官员一样强逼百姓借贷。因为取消利息,强逼百姓借贷并无收益。借贷给百姓的青苗钱还是银行人员走遍京畿附近,在各乡、里、保、邻,宣传所获结果。”

“如今青苗钱还局限于中原,之后会随朱旗银行在各州县新设分行而推广到各地。以此取代寺庙隐退留下的空缺,限制民间高利贷规模。”

赵桓点了点头,说道:“不用舍不得投入,青苗钱规模不会太大。只是最近几年,客户身份转变会需要借贷以买种粮。”

“国家计亩征银的税法下,农户不会一直贫困,需要依仗国家贷款买种。”

银行体系,这是皇家手中最得心应手的一件工具,是赵桓能够最直接管控,并且施恩于民的系统。

在离去之前,赵桓郑重地对所有人说道:“你们所有人都只是财团地一员,并没有生而高贵。缺少任何一个,这大宋都依旧朱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