楔子 凤阳盛典(1 / 3)

大明枪 拍了拍肩膀 3741 字 2021-03-17

楔子凤阳盛典

2019年12月22日,冬至,

安徽凤阳明皇陵,锣鼓喧天人头涌动,上午930分,凤阳明皇陵建成640周年祭祀大典正式拉开帷幕。来自全国各地的朱氏后裔,明史学者,社会名流以及皇陵景区负责人等数百人聚集一堂,在阴霾清冷的冬至日里以文化和传承的名义大搞封建祭祀活动。

身材高大的张太岳脖子上戴着条亮明黄色的丝质围巾混在人群中,显得有点鹤立鸡群,在现场司仪的指挥下,心不在焉地向着面目峥嵘的朱元璋雕塑行礼。

虽然姓张,不过按照他爸爸还有他爷爷的说法,他家本姓朱,按家谱记载,张太岳乃是明太祖朱元璋第22代后嗣子孙,传自朱重八六子楚王朱桢一脉。张太岳的爷爷在世时不止一次的说过,当年张献忠破汉口,几乎屠尽楚王一脉,而张家的祖上作为早已没落的旁支庶宗得以幸免。后来更是为躲避满清入关后的清洗而隐姓埋名改成张氏才传承至今。

即便改了姓,且多代以务农为生并彻底沦为赤贫,可老朱家的传承没有断,祖上的荣光更没有忘,这一点上从他的名字就可见一斑,张太岳,是他爷爷给起的,取自明隆庆年间首辅张居正的号,而他爸爸的名字张茂恭,是嘉靖首辅张璁的字。想想他爷爷大字都不认识几个,给孩子取名字还非得沾上点明朝张姓名人来牵强附会,实在是够难为他老人家了。而且也不光他们家一支,张家整个族谱里在世的一百多人算起来,几乎每个男丁的名字都跟几百年前的老朱家或者大明朝搭点边。张太岳的亲戚里,张(王)明阳,张徐阶等等,不一而足,张家的明朱遗风由此可见一斑。

近些年,随着明史热和明朝文化热,类似这次的祭祀活动经常举办,而开枝散叶几百年的老朱家后嗣子孙也终于可以堂而皇之,以各种形式冒出头来偶尔露上一小脸,有很多也都和张太岳家一样,不姓朱,在历史的变迁中改了别的姓。比如河南就有个王姓家族,号称整个村子数百号人都是太祖爷的后代。这次祭祀大典就来了许多类似的“祭祀团”。

张太岳今年四十好几不到五十,湖北十堰人,现在北京工作,就职于兵器工业公司下属某科研院所,纯科研技术男,国内小有名气的轻武器专家,海龟博士,目前更是某重点型号单兵轻武器科研项目组负责人之一。

这次本来是去合肥参加一个会议,间歇期刚好有两天休假就被老父亲硬逼着赶到凤阳,代表楚王一脉参加这次的祭祖大典。张太岳本身对所谓的光宗耀祖什么的并无太大兴趣,但父命难违,闲来无事就当来旅游放松一下。

望着朱元璋雕塑那张算是丑出天际的鞋拔子脸,对比自己有些小帅的国字脸,张太岳心下对老张家一脉是否真是楚王后代不免有些暗暗怀疑,也多少有点庆幸,幸亏没长那么丑。正恍惚间,旁边有人伸过头来小声问他

“老张,完事你啥时候回北京啊?要不一起走?也好有个伴。”

却是昨晚才刚刚认识的范荣。

“哦,暂时回不去,这儿完事我还得赶回合肥,有个会没开完……”张太岳答道,并对这个自来熟还有点话痨的范荣报以微笑。

“那就无缘一起回了,等你回北京咱哥们儿再聚,我请你吃饭!”

范荣是这次活动组委会花钱请来站台的明清史学专家,北师大教授。作为本次庆典学历最高的两位,组委会特意把入住酒店最好的双人间安排给他们俩,还都是北京来的,这就算认识了。

范荣个头不高一脸褶子,头发都多半白了,看起来比张太岳老很多,却一直坚持叫他老张,张太岳也没客气,回称范老。在酒店里甫一见面,范荣就非常热情,递了名片后加了微信后就开始滔滔不绝的说起来。看名片上的各种名头繁多,都挺唬人的。张太岳的海龟博士这张虎皮早就被老父亲在组委会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