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九章 清心咒(1 / 2)

初唐之时,禀承汉初和汉末之政,不为民争利,盐铁没有实行专卖制度。直到安史之乱后,为了筹措军费,唐朝始立榷盐法,将盐户生产的盐全部低价收购起来,然后再高价卖给民众。

随后,宋、元、明、清都把盐利视为生命线。所谓“鬻海之利居其半”,盐利甚至能达到国家岁入的一半。

朝廷、地方官员、盐商竞相分肥,导致食盐成本越来越高,价格越来越贵。民众的财富源源流入国库,也养肥了地方官员和寻租的盐商。

所以,徐齐霖才没那么狠,建议政府把茶叶搞个一包到底,也就是禁榷制度。

其实,早在汉昭帝时期,便有了《盐铁论》记载的大辩论。

“外不障海泽以便民用,内不禁刀币以通民施”,这种自由经济主张,已经非常接近后世的原则即政府只能以适当的税率收税的形式,而不是经营一般性商业的形式获得公共物品的资源。

也正是这种留有余地的方式,才能和李二陛下“不为民争利”的原则,比较贴边儿,也才有可能获得李二陛下的通过。

当然,具体的操作还是比较复杂,需要集思广益,需要动用政府的力量,需要群臣讨论通过。

关键是徐齐霖剖析得明白,茶叶这么搞不仅仅是为了赚钱,还是控驭游牧民族的有利武器。上升到国家安危的长远大计,实施起来也就没有那么大的阻力了。

“拟个详细的谏议奏章,朕交有司讨论实施。”李二陛下心中狂喜,但脸上却没太表现出来,还用带有不满的口气揶揄道“你这小子,不就是光想鬼主意,开个头儿便交给别人去办,懒惰!”

徐齐霖嘿嘿一笑,说道“陛下知微臣懒惰,可谓知人识人,英明之至。”

李二陛下哼了一声,对这惫懒小子也是无奈,转而又挑起别的毛病来,“你不是在研究羊毛纺织嘛,怎地不务正业,搞起茶叶来了?”

徐齐霖赶忙起身,走到旁边的木架子旁,取过两个木盒子,放在桌上,打开让李二陛下观看。

“这是经过洗毛、除杂、梳毛等工序,得到的羊毛。”徐齐霖指点着说道“从外表上看,微臣还不知其孰优孰劣,哪种更适合纺线织布?”

李二陛下伸手抓起一撮,又捻又撕,还凑到鼻下闻了闻,说道“也就是说,第一阶段已经研制成功,接下来便是纺线织布的实验喽?”

“正是。”徐齐霖说道“微臣已经派人去寻会纺善织的女子,一边试验纺织,一边改造机械,估计很快就会有结果。”

“寻几个织女还用费事?”李二陛下瞪了徐齐霖一眼,说道“朕看你就是偷懒拖延。”

说着,李二陛下招呼门外的侍卫进来,命他去掖庭宫,让掖庭局令挑选几个纺织技术不错的女工,带上纺织机械速速过来。

掖庭的前身是西汉时的“永巷”,汉高祖刘邦死后,吕后就把曾经最得宠的戚夫人囚禁于此,让她每日舂米,后来又派人将其做成人彘。

后来汉武帝将“永巷”改为“掖庭”,这个称谓一直沿用到唐朝。

在唐朝,掖庭是宫女居住的地方,同时又负责关押有罪的嫔妃、公主,还有被籍没的犯罪官吏的妻女。

掖庭局则是专门负责管理掖庭的机构,通常设令二人,丞二人,宫教博士若干。除此之外,还会提拔一些女宫官参与管理,她们在宫人里是地位是比较高的。

而籍没而来的奴隶,先是由刑部登记后分配到司农寺,按照有无技能,司农寺再把她们分到掖庭,会歌舞的则分到太乐署、教坊。

那些籍没的女奴隶在掖庭中主要负责各种杂役,象打扫卫生、舂米一类的粗活;有技能的则可以在内侍省的蚕宝石里养蚕、抽丝、织布、缝制衣服等。

很多后宫穿用的衣服都出自掖庭女奴之手,可见其中有很多能工巧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