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一章 贾似道旧事(1 / 2)

宋末风华 黄连山客 2242 字 2020-08-26

而与武当山境遇相同的还有蜀地的龙虎山。

分别在蒙古和宋国建宗,时谓南北少林的少林寺。

以及在三十多年前蒙、金、宋三国鼎立时“三日当空“相互争夺衍圣公的孔家。

这些都是蒙宋两国朝廷向天下人表明自己才是华夏正统的筹码。

而方回之所以敢向武当山这种道教名山下手的原因,或者说是依仗。

便是大宋丞相贾似道这些年极力推行的救国之法——公田法。

如今大宋立国已有三百多年,又从不禁止土地兼并。

到了现在国内膏腴土地尽数集中于贵势之家,农民田土日少而差役日重,难以负担。

同时,朝廷财政因为连年与蒙古征战,粮草军费日益增加,已经入不敷出。

终于在景定四年公元1263年,知临安府刘良贵、浙西转运使吴势卿,献公田计划。丞相贾似道奏准,下诏买公田。

设官田所,以增印的会子、僧侣、道士的度牒等为资金,所购公田置公田庄管理,田亩仍租给农民耕种,官府按原有租额课征。

这两年已经先后在富饶的平江、江阴、安吉、嘉兴、常州、镇江六郡施行。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,

可以说朝廷是靠着公田法才能继续维持大军的粮草、军费开销。

这一点,让同样为大军粮草发愁的方回是找到了灵感。

贾丞相做的,我方回为何做不得?

要知道武当山名下的这些良田和士大夫官员一样,都是不用交纳粮税的。

均州总共才多大点地方。下面不过只有武当,郧乡,丰利这三个县。

这一下子少了近乎四分之一的税粮,剩下的部分还要供应吕文焕上万大军的粮草。

方回年不过四旬,便已经愁的两鬓发白了。所以方回和吕文焕一直都想将武当山的土地化为公田。

而武当山上的那些道士则对吕文焕和方回的各种示意,是置之不理。

一直都推诿不答应此事。这让方回和吕文焕都深恶痛绝。

于是主持均州事务的方回,果断派人出去四处搜寻武当山道士的恶行,想要借此参上一本,请求朝廷将武当山名下的良田都充公,化为公田。

可惜一直未能如愿以偿。

细细的品着茶,方回暗道“踏破铁鞋无觅处,得来全不费工夫。”

“苦寻一年都没有进展,没成想这要打仗了,就抓住一条大鱼。雷渊真人座下弟子。”

“只要运转得当,就能给武当山扣上一个通敌的名头,这次看你武当山还能不能保住名下的良田!”

而熊道辉虽然常年跟随师父混迹在鱼龙混杂的临安城,但终究是个修行中人,心思过于单纯。

他自认为刚才回答的没有任何纰漏,便是朝廷查起来,也不会落人口实。

所以他压根就没有想到,方回会这么无耻,面上请他喝茶做客,暗地里却想着陷害他和武当山。

至于武当山和方回之间因为土地的事情闹得矛盾,熊道辉是知道一些的。

去年武当山来信,与其师父雷渊真人谈及土地一事。

他当时就在身边。信里说朝廷的赋税太重,害怕一旦将名下土地交给朝廷,那租种这些土地的上千家农户就会苦不堪言。

而雷渊真人的回信只有一句话“以不变应万变。”

就是在说,先不表态,能拖多久拖多久,什么时候朝廷的政策正式下达了,再将土地献于朝廷。

同样喝了一口茶水,熊道辉有些懊恼的想到“没想到这么快就打仗了,明明昨天还风平浪静的,还想着尽快离开这个是非之地,回到临安城,看来是不成了,这是要被困在这里了。”

是啊,只是一夜的光景,均州的局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