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86章:不吐不快!(1 / 6)

诸天通行 囧囧无声 13887 字 2020-03-11

……

张伟闭目养神,意识登上以前最喜欢上的启点小说网,寻找小说来看,想体会曾经的乐趣。

忽然看到一本历史小说。

看评论。

作者竟然挺东林,贬朱家!引起一众读者厌恶!作者却不知悔改,还专门写了一章回应!

那章中写道

评论中,就天启朝时的“东林、阉党”之间的档争,很多人反东林,站阉党,这是因为有很多历史内情没搞清楚,一般网络上的这样的评述中,也不说内情,避重就轻。

天启朝的东林与阉党的档争问题,由来已久,属于上层建筑的内部斗争。

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。

上层建筑中的档争,是矛盾的结果、表面的症状,深层次的原因,是朝廷财政危机支出大,收入小。

就解决这个问题,有了大概的两种主张,一为东林路线,一为阉党路线。

阉党魁首魏忠贤是皇帝内臣,实际代表的是皇权利益。

这种矛盾,也不是天启朝才有。

在万历朝时,没有魏忠贤阉党,但是,这种矛盾也已经存在了!

因为,朝廷的财政危机,早就存在了!

在万历朝初期,万历皇帝10岁即位,无法亲政,由张居正临朝,执掌朝堂,有十年之久,开启了张居正改革。

张居正改革的核心,就是解决朝堂财政危机。

而张居正改革的核心的核心,主要有三点。

其一是改革皇族的宗室制度甲;其二是清查耕地,向被大地主兼并隐瞒的耕地收钱粮乙;其三是考成法,治理吏治丙!

甲是为了节流。乙是为了开源。开源节流要做成,需要一个官吏队伍,这是丙的作用。

大明宗室制度极为变态。没有退出制度,不管血脉传了多少代,只要是朱家后人,朝廷就都要供养,最低等级待遇是年200石即约100两。

明宗室人口,大约是三十年翻一番。建国之初,只有58人,财政压力极小,几乎是微不足道,朱元璋、朱棣都没在意。

但是,事务不是静止的,而是运动变化的。

到了万历初期万历二年,1574年,现存的发展到3万!全部按最低供养标准,也要300万两!实际当年供养开支高达550万两,占比当年总开支33!

网络有谣言,说明朝的财收只有百万,极低,这是错误的!

明朝财收实际上,一般年景,折银的话,约一千多万两。百万两是中央的,其余是放在地方的。

据统计,嘉靖时每年田赋收入平均为二千二百余万石,隆庆时为二千四百余万石,万历时为二千八百多万石。

财收在中央与地方,大约是五五分。

地方财收,大比例是承担宗室供养,压力极大。

某些极端地区,当地财收都不够供养。比如山西地方财政收入为152万石,而山西王爷们每年消耗的俸禄为312万石。河南年财政收入为84万石,而需要供给王爷的是192万石。需要从外地调运。

宗室供养,在财政上的支出,如果不改革,那么,再怎么开源,也是白搭。

因为,宗室人口增长太快,三十年就能翻一番,这意味着供养他们的财政开支也会三十年翻一番!

而明朝的经济、财收,正常转态下,做不到三十年翻一番!

所以,改革宗室制度,动皇族宗室利益,是必需的!

例举一个典型。山西晋王府,洪武初封时,王府宗室只有1人,年支供养只需要1万石。但是到了嘉靖时期,王府宗室人数,大大小小,已经暴涨到了1851人,一年供养需要872万石;朝廷的开支压力,翻了近9